close

中國時報【林建中】

從近期台灣版占領華爾街運動,到比較遠的社會住宅政策、奢侈稅科徵、產業租稅減免大幅縮減、到最低賦稅制的引入,其實都是貧富差距與財富分配問題的不同版本。但相關問題的討論,都環繞著兩組經常矛盾的命題:經濟發展與公平分配、與其間的緊張關係。

正如同很多自由化所衍生的問題一樣,台灣從大約十五年前開始的教育改革與自由化運動,卻逐步一點一滴地改變了教育的公共性此一傳統特質,而有更多資本主義、分配不均及階級區分的色彩滲入。舉例來說,像是公立學校或排名前面的學校優勢階級子女所占比率的逐漸增加、多元入學引發的資本決定教育、以及廣設大學導致的碩博士生素質下降與供給量過剩等等,都是近年來非常明顯的問題。但這樣的現象代表的是教育自由化的問題嗎?還是說有更深層的問題在裡面?

基本上,我們可以大略發現近年教育相灣問題出現在幾個類型:第一組,涉及到教育產出的人才與社會所需不符、成本過高過度投資或數量不符的問題;第二組,則在於教育階級化所引發的公平問題。關於第一組問題,深究後我們可以發現很大程度上,跟教育行政對於高階人才與教育方式管制過緊所致;而教育生產者(包括教師與學校)並不直接面對受教者市場選擇的問題,也是主因之一。因而,從這個觀點,進一步的學費與教育內容的自由化,應該是無可避免的取徑。

但有趣的是第二組問題可能需要完全相反的解藥。從教育逐步走向階級化的現象來看,其實更多的自由化,並沒有如預期的引發創新,反而在創新前先引發社會集體意識的撕裂。舉例來說,以前是憑「相對」與家庭勢力資本無關的「公平考試」制度(也就是聯考),決定誰能進入前面志願與享受優勢教育資源;但現在我們觀察到的,則是家庭政經情況優秀的學生,在有高等教育背景的父母管教下,不論是在見識、能力或信心上,都逐步展現出領先甚至擴大領先的趨勢。在筆者的觀察,從在大學一開始的情況就出現驚人的區別。

但有趣的是,教育主管機關經常都在這兩組問題上,採用父子騎驢的處理方式。意思是,假如今天風向良好,可能就先自由化一些,假如過了一陣子社會反對聲浪四起,再來補貼研究生就業或限制學生跨區就學以換得公平或照顧弱勢的形象。

就筆者觀點,教育主管機關所應該採取的處理方式,是讓社會去接受除了傳統的學校教育之外,還有平行的教育內容或體系,而成功並不是只有單一的「學士|碩士|博士」這一條路而已。清楚的說,教育主管機關應瞭解教育除了自我實現的面向,其實是為了社會提供有效率的人,因而更進一步的根據調查出來社會的需要,重新建立起平行且能自我調適的高階教育系統,並避免教育資源單一集中及過度擁擠的問題。因而將第一志願多元化,讓更多的學生能明瞭產業或社會的需要而調整自己需要的教育,不僅可以有讓學生獲得更好的薪水這種個體面向的效應外,可能長期而言,才是一個長期均衡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關鍵。

單純的發放或控管研究經費、控管博士生名額、或是思考如何淘汰招生狀況不佳的大學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方式,歷史上的經驗從沒有真正解決問題過,相反的,只是錯過更多解決問題的時機,而將細緻化的空間讓渡給「自由化v.公共化」這類單一議題的父子騎驢型對決。從這個觀點,或許現在許多台灣年輕人真正抗議的,不只是簡單的房子買不起或學費繳不起這種貧富不均,而是過度單元化的教育價值所造成的綁架現象,以及這種綁架對他們未來的誤導。

(作者為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






熱門關鍵字: 線上免費A片 A片下載 免費線上A片 lv2011門市新款目錄, gucci官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ngv6dm 的頭像
    vngv6dm

    vngv6dm的部落格

    vngv6d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